北京学校体育第四届科学大会暨首都高校第22届体育科报会征文通知

北京第四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

暨首都高等学校第二十二届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

   

首都各高等院校:

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体卫处工作安排,拟202512月上旬举北京第四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暨首都高等学校第二十二届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

本届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的有关论述及国办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国办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201627号)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教体艺「20144号)精神,充分调动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2022年以来首都高等学校体育科研取得的丰硕成果;检验各高校体育科研工作的状态和水平。本届科报会以提高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质量,体育思政引领高校体育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等环节的创新,强化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推进学校体育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本届科报会是全面检验评价近三年来首都各高校体育科研状态、整体实力及教师对体育工作参与度,具有高显示度和公认度活动以此标定今后一个时期内本校体育科研状态和水平。同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遴选论文。

  

探索创  成果展  体育思  健康中 

指导思想

1.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有关论述,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与理论研究,探讨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把握高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思政和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建设有首都特色、有本校特色的高校体育发展新视野提供广阔的思路与深厚的内涵。

2通过研讨、交流和展示,推出一批具有可借鉴、可复制的具有引导性、示范性和创新性的成果;提高对高校体育思政的认知度;提高高校体育内涵的领悟;提高首都高校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3.通过科报会(高运会科报会)对首都各高校体育科研状况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有公认度的展示和评价。

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应突三个为,即以构建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的基本框架为主;以研究和探索高校体育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的内涵、实践和方法为主;以研究和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体育育人机制为主。

2研究方法要贯四个结,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总结经验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回顾历史与面向未来相结合。

3论文要求学风端正,概念界定清晰,主题鲜明、方法科学,论据翔实、重点突出,文体规范、结构严谨,图表规范、资料真实,体现出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应用性和时代性。

4论文文字、图表清晰规范,每篇论文一般不超5000字,并提供不超800字的论文摘要,每篇论文署名不超5人。报送的论文应是202510月之前未正式发表过的论文。

征文对象

首都高等学校的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等。

.各单位送的论文中案例类论文,应占报送总数15%

论文申报程序

1、请各学校高度重视报送工作,做好动员工作,对本单位的论文做好先期的预审(建议举行本单位科报会),遴选出能够代表本单位科研水平,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较高,研究方法科学,格式和结构严谨的论文。

2、专人负责整理、汇总论文,以集体统一报送的形式,通过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网bjdtx.com),报送科报会学术委员会秘书组。报送前请指定专人对本单位申报论文,按申报要求统一格式。

. 研究会、分会报送论文

首都高校各体育研究会可报送论文,指向为对应的学科研究现状;如首都高××学科发展策略及推进机制等;

首都高校各项目分会可报送论文,指向为协会发展建设及项目普及发展方面的研究。两类论文由各研究会、分会自行组织评审推荐,获奖等级由科报会学术委员会综合评定。

. 报送论文较多学校

凡报30篇以上论文的学校,可推荐两篇优秀论文;报40篇以上论文的学校,可推3篇优秀论文。优秀论文的获奖等级由科报会学术委员会综合评定。

报送时间

202591日开始接受论文申报20251012日截止。

北京第四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暨首都高等学校第二十二届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的时间、地点、形式另行通知。

各高校应指定专人负责本届科报会的沟通、联络工作(联系人)。

           报送要求、评奖办法及选题指南

一.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论文正文格式

包括:论文题目、摘要(不超过300字)、关键词、正文(一般不超5000字〈含图表〉)、参考文献(正文中不得出现作者姓名和单位名称)。具体格式如下:

·题目(黑体、三号字、居中)

·副标题(宋体、四号字、居中)

·正文(宋体、五号字、左右边距各为2.54厘米、单倍行距、两端对齐;每行42字)

·全文包括:题目、问题的提出(或前言、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表格要有表序号和标题,一律采用三线表。

2. 第二部分:《论文集》出版的论文格式

依次为:题目(黑体三号字);副标题(四号楷体);作者姓名、单位、邮编为:小四号楷体;摘要、关键词和正文为:宋体五号字。左右边距各为2.54厘米,单倍行距,两端对齐;每行42字,打印在A4纸内。每篇论文文字严格限制3000字以内(如超过将由编委删减)。

论文报送要求

严格按照论文要求的格式撰写。

每篇论文报送时应提交《论文集》出版论文格式1份。

每篇论文评审费为100元整。

基本信息1份。

包括:A.本单位报送论文汇总表(EXCEL电子表格,见下表)

单位:            邮编:          联系人:          手机:        邮箱:    

 

论文题目

论文分类

   

   

   

 

 

 

 

 

 

B.第一作者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称、工作单位、邮箱、联系方式(手机),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论文评审的说明

论文将按选题指南分类辑入评审。

1初评:学术委员会组织评审专家采用双盲法进行初评。根据评审结果分别推荐大会报××篇、分会交××篇、书面交×××篇。

2复评:根据评审专家推荐,学术委员会召集会议确认、评定出一等××篇、二等××篇、三等×××篇。

3计分:各高校申报论文每篇1分;一等奖论文每篇12分,二等奖论文每篇8分,三等奖论文每篇5分;根据各高校得分排列名次,如积分相等,获得高奖次多者,名次列前。

四.奖励办法

1.分组

本届科报会将按单位体育教师人数分组计算总分和评奖(公平兼顾调动积极性)。体育部的教师人数25人(25人)以上学校为甲组;体育部的教师人数24人(24人)以下为乙组。

2.团体奖项

甲、乙组按得分各取团体总分8名颁发奖项13名颁发最佳组织奖48名颁发优秀组织奖(开幕式时颁奖)。

高职院校不单列组,但在乙组院校排名中,筛选出名次列前者颁发优秀组织奖(开幕式时颁奖)。

3.大会报告表现奖

科报会将设立四个大会报告会场(体育教学;训练群体;综合学科;研究会、分会及命题论文等),获得一等奖论文和部分二等奖论文将作大会报告。对在大会报告的论文作者设最佳表现(每会场评选两人)的奖项

4.获奖证书

获得一、二、三等奖的论文作者颁发证书。按照国内外科报会惯例,不参加科报会的论文作者将不予颁发会议论文的获奖证书。

5.得分和名次等计2025年首都高等学校阳光体育竞--朝阳(详2025朝阳评分办法)

6. 遴选获奖论文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学生(青年)运动会科报会

本届科报会将遴选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学生(青年)运动会科报会的论文。 

选题指南

本指南设定的选题分为三个部分,(一)自主选题类论文。主要遴选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研究方向,所列出的条目是研究领域,不是论文的具体题目,可作为论文选题的参考,共分10个领域。(二)实践案例类论文。在高校体育创发展过程中成功的实践案例和优秀成果的科学表达。(三)命题类论文。应是针对首都高等学校体育整体发展促进的具体情况设立,选题应对应命题。

(一)自主选题类

1、学校体育理论与学校体育史研究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理论的演变发展与创新;

·改革开40年来高校体育发展;

·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校体育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

·学校体育与体育产业、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

·学校体育区域一体化发展;

·高校体育思政方法途径研究;

·建立学生体育技能标准及评测机制研究;

·京津冀高校体育联动与合作机制的研究;

·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理论;

·中国学校体育史、体育课程发展史。

2、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和框架结构的研究;

·大、中、小、幼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构建;

·不同类型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特色;

·民族、地方特色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高校女生体育课程设置及运行机制的研究;

·高校女生体育课程教学方式及教法手段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现状与发展的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创新;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高校体育保健(体疗)课程现状及改革发展的研究;

·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标准推行及现状的研究;

·高校体育在线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大数据时代体育教学变革与发展的研究。

3、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政策优化、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的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新问题、新影响因素;

·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方法创新;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深度分析与有效利用;

·体能薄弱群体、特殊群体学生体质健康精准分析及干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的实效性分析;

·健康体能训练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

4、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

·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的研究;

·基于多元评价机制的学校体育整体评价研究;

·体育考试(中考、高考)制度创新研究;

·学生运动伤害的责任认定与社会救助机制的研究;

·学校体育评估体系、机制及标准研究;

·学校体育设、智库建设研究;

·新时体教结的深度研究;

·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体育资源配置共享研究;

·学校体育组织(项目联盟)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的法律与保险制度;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置、管理与有效运行模式研究;

·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的研究;

·国外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研究;

·学校体育科研现状与问题的研究。

5、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时代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改革创新研究;

·体育教师师德与职业素养、能力发展的研究;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测算与业绩考评的研究;

·教师队伍体质健康现状调研与干预;

·青年体育教师培养(成长促进)机制的研究;

·体育教师的权益与劳动保障的研究。

6、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研究

·学校卫生工作与健康教育改革发展现状的研究;

·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区域发展策略;

·运动、营养与健康促进机制的研究。

7、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研究

·高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成效的研究;

·高校体育培养健全人格的研究;

·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突出问题的有效干预;

·学生体育兴趣的心理机制与培养方法;

·运动竞赛培养学生良性竞争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8、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研究

·中国特色高校体育训练体系、竞赛体系和竞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高等学校高水运动队建设机制的研究;

·学生运动员注册、参赛制度创新机制的研究;

·高校课余训练改革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校课余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创新机制的研究;

·科学训练前沿理论进展及其在课余训练中的应用;

·运动生理生化、运动生物力学等新方法在高校课余训练中的应用;

·国内外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比较研究。

9、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构建本校体育特色的研究及优秀案例;

·中国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高校优秀体育传统的继承与培育的研究;

·学校体育文化与社区、企业体育文化融合的研究;

·中国优秀体育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力创新的研究;

·奥林匹克文化、运动项目礼仪与体育人文素养的研究。

·中外高校体育的比较研究;

10、校园体育专题类研究

·高校校园足球顶层设计与发展路径;

·高校足球训练、竞赛、管理、保障体系创新模式的研究;

·高校篮球等集体项目的改革发展与推进策略研究;

·高校乒、羽、网球等非集体项目的改革发展与推进策略研究;

·本校优势(特色)体育项目构建与推进策略的研究;

·高校校园体育整体发展与运行模式的研究;

·北京冬奥会对高校体育发展的研究;

·高校开展冰雪运动途径的研究;

·高校冰雪等项目的推广与普及的研究。

注:以上所列是研究领域,不是论文具体题目,可作为论文选题参考。

(二)实践案例类

·体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案例

·课外体育活动案例

·学校大型体育活动组织与运行案例

·学生体育协会管理及活动案例

·学校运动会运作案例

·优秀运动员培养案例

·体育教师管理及培养案例

·高校体育科研机制和管理案例

·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案例

·学校体育安全案例

·参加首都高校体育竞赛和活动案例

·校际间体育交流案例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开放案例

·高校与社会、企业等合作案例

·高校服务社会体育活动案例

(三)命题论文类

·首都高等学校体育整体推进与发展平台构建的研究;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各分会(分部、研究会)建设与发展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体育竞赛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项目牵头学校遴选及运动员选拔机制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干预机制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促进机制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青年体育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引入与推广新兴体育项目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女生体育现状及健康促进机制的研究;

·首都区域内高等学校体育互动交流与资源共享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体育发展史及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研究;

·首都高职院校体育发展整体推进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研究生体育促进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留学生体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评价机制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体育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

·首都高等学校体育安全案例及对策的研究;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体育协会组织合作交流机制的研究

1以上所列即是论文题目,展开研究和撰写时,以此为准。

2、建议各研究会、项目分会按对应学科方向进行专门研究。

3、建议每所高校选择其中之一进行研究。

报送论文联系人

各高校报送论文过程中如遇问题,可与以下老师联系。

1.施海波,联系电13641082010;邮shihaibo@163.com

  2.姜志明,联系电话13681384062;邮箱jeramy@bjfu.edu.cn

3.  琦,联系电13146727339;邮wqi@bgy.org.cn

4.徐晓玲,联系电话13621052582tybbg@tsinghua.edu.cn

信息发布

1202511月中旬将评审结果在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公众号公布,并按单位发送邮件给各高校联系人。

2北京第四届学校体育科学大会暨首都高等学校第二十二届体育科学论文报告的会议通知,将11月中下旬寄出。

 

                  北京市教育委员     

      202531

首页    通知公告    北京学校体育第四届科学大会暨首都高校第22届体育科报会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