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竞赛训练部召开工作会议暨第二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2025年6月19-20日,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竞赛训练部工作会议暨第二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于延庆冬奥村(小海坨山)召开。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郝光安、秘书长张威、副秘书长刘国庆、张鹏增、陈伟强,竞赛训练部主任刘铮、教学群体科研部主任范清惠、事业发展部主任王立红、外联与宣传部主任施海波,北京市大体协竞赛训练部各单项运动分会负责人、北京市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负责人以及竞赛训练部骨干成员出席会议。
此次会议历时一天半,分为3个单元,围绕当前首都高校体育竞赛工作、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研讨。
第一单元:会议开幕式
6月19日9:30,会议开幕式在延庆冬奥村雪竹厅举行,伴随着庄严的国歌拉开序幕。开幕式由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张威主持,张威秘书长对所有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强调此次研讨会的核心目标是促进首都高校体育竞赛、高水平运动队的持续健康发展。希望大家充分发表真知灼见,共同为首都高校体育的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深入交流与分享,找到更加有效的路径,推动首都高校体育发展不断迈向新高度。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郝光安致开幕词。郝光安主席代表大体协对全体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与感谢,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深入探讨,为推动首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郝光安主席对竞赛训练部在高校体育竞赛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强调了通过竞赛推动教学、科研和校园发展的观点。同时还提出竞赛训练部在统一管理、流程规范、赛事要求和申诉流程等方面的改进建议,指出可以通过增加项目、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竞赛工作的质量与规模。最后,郝光安主席希望各单项分会加强团结和服务意识,齐心协力推动首都高校体育竞赛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竞赛训练部主任刘铮作关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报告。刘铮主任首先回顾了从1985年掖县会议至今,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政策,包括1987年首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1995年扩大规模、2005年严格规范招生以及2013年大运会与中运会合并等。指出了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包括赛事经费压缩、学生体质下降、运动会项目调整及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变化等。刘铮主任强调,尽管面临挑战,但北京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仍保持领先地位,未来需继续优化赛事组织、推动体教融合,通过规范化和持续发展推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确保学生体育竞赛的健康发展。
第二单元:北京市高水平建设学校经验分享报告
6月19日14:00,北京市高水平建设学校经验分享报告在延庆冬奥村雪竹厅召开,会议由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竞赛训练部副主任兼秘书长白永正主持。6所高水平建设学校从不同维度分享了各自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卓越成果与宝贵经验。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主任郑重详细介绍了北大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情况,分享了高水平运动队在竞赛和招生方面的经验,以及北大在田径、篮球、游泳等项目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强调了立德树人和团队信念在队伍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副秘书长陈伟强分享了清华大学在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指出了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面临的困境,特别是生源减少和学校自主权受限的问题,并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和政策调整来改善现状。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张孔军介绍了北科大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机制和训练竞赛情况,强调了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分享了在田径、篮球等项目的成绩,并提到学院成立后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进展,特别是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的逐步完善,表达了向其他高校学习、继续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决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党委书记苏睿回顾了北航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历史,分享了学校通过制定赛事身份认定、优化推免办法、实行双学院协作管理、配备专职辅导员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措施。指出目前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面临生源校政策适配问题。指出未来应聚焦政策变革下的生源挑战、平衡项目规模及探索长效管理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李笋楠分享了北师大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脉络与改革经验。提出了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不应仅停留于追求竞技成绩,还应关注其文化价值的塑造,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来推动校园体育健康发展。并指出了体育教育等专业未来可能面临质量、就业等挑战,深刻揭示了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矛盾与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贾海翔分享了学校体育专业的建设历程,分析了高水平运动队当前的困境,尤其是在招生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通过案例分享揭示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联合推动政策改革、优化报名机制等改进建议。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事业发展部秘书欧阳泽曼作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体育赛事的舆情管理与对策的报告。提出舆情管理是落实党的纪律要求、提升大体协形象的重要路径。并深入分析了舆情的主要因素,包括主体因素(大学生群体的鲜明个性、高度精神追求导致的舆情风险)、客体因素(大体协赛事组织的管理角色模糊、回应缓慢等引发的不满)。通过冬奥会等顶级赛事的舆情事件为例,说明舆情管理的常态性和重要性,强调舆情管理应纳入大体协日常工作的重要日程,呼吁加强舆情管理,以促进体育生态的和谐与组织凝聚力的增强。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竞赛训练部副主任兼秘书长白永正作总结讲话,感谢全体与会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注度完成了各项研讨内容,提出这些分享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更激发了在场同仁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度思考,为下一步研讨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第三单元:研讨会
分会场一:竞赛工作研讨会
6月20日8:30,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竞赛训练部工作研讨会在延庆冬奥村雪融厅召开,会议由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竞赛训练部副主任兼秘书长白永正主持,会议主题聚焦赛事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及办赛规范等问题。
各分会代表围绕当前问题提出建议:
一、赛事组织与规范强调问题内部解决机制:通过学校体育部与协会沟通协调;建议统一赛事分组规则,避免标准不一;优化比赛时间分布,避免集中于期末阶段;完善规程制定,增加“未尽事宜参照附件执行”条款,明确申诉依据。
二、沟通与效率提升:建议使用企业微信等平台提高沟通效率,及时响应会员单位诉求;建议小型赛事由竞赛部领导到场指导,并举办赛事座谈会收集各方意见。
三、参赛资格与分组:明确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参赛资格(如武术套路允许参赛,散打受限);滑雪、橄榄球等项目分组失衡,建议调整甲乙组区分标准,保障公平性。
四、裁判与仲裁委员会建设:强调裁判判罚尺度统一,加强业务培训,规范态度避免矛盾激化;建议各赛事配备信服度高、多领域成员的仲裁委员会。
五、经费与资源支持:建议开放社会赞助和冠名权限,降低上交比例,利用社会资源办赛;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化团队建设,提升赛事质量。
六、其他问题:严格报名截止时间,避免频繁更改增加工作量;部分场馆非体育部管辖,需协调场地费用;探讨学青会参赛政策适应性。
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竞赛训练部副主任兼秘书长白永正做总结讲话,强调后续将整合各分会建议,完善制度规范,加强赛事舆论监管,推动首都大学生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
分会场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6月20日8:30,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延庆冬奥村雪丹厅召开,会议由北京科技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张孔军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结合各自学校情况,分析了当前高水平运动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运动等级提升、分数线调整对招生带来挑战;集中测试的实施引发争议;报名机制、补录政策待优化。
二、高水平运动赛事与裁判员培养:高校在竞赛中话语权缺失,生存空间压缩;部些项目存在自娱自乐甚至发展倒退的现象;高校在裁判员培养方面受限,需要更多合作与支持;裁判员培养应成为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三、专业发展与师资力量受限:诸多学校面临继续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还是转向运动训练的抉择;师资不足,需要引进师资和加强合作;学校投入不足,领导支持有限;专业评估等硬件条件成为难题。
四、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与就业:需要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问题;高水平运动员保研政策待优化。
五、职称评定:因赛事等级证书问题导致评职称受阻;高水平运动队教练的职称评定机制待优化。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张孔军做总结讲话,感谢所有与会专家的积极分享,提出此次研讨涉及的问题非常关键且全面,后续将尽快整理并反映给相关部门,共同推进高水平运动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最后,由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张威致闭幕词。张威秘书长强调了明确标准的重要性,希望各团队的前辈多向年轻同事传递经验,避免出现认知盲区。提议各大高校应发挥集体智慧与力量,为高水平运动的发展制定清晰的对策与标准。在赛事安全方面,强调务必理性沟通,及时、公正处理问题。指出当前改革之路虽艰难,但会有效推动体育竞赛的长远健康发展。强调重视体育竞赛与体育教学的协同作用,保持技术高度与普及宽度的同步发展。希望大家坚定信念、戮力同心,以“热爱体育之心”共同助力首都高校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至此,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竞赛训练部召开工作会议暨第二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圆满结束。
图片/文稿:周宇娇、李润雨
发布:彭家澍